跑到维也纳。立刻爱上它。这是一个艺术之城。维也纳是古典音乐之都。马路广告柱上到处都是音乐艺术的广告,到处都是博物馆。去国家歌剧院看了歌剧,到莫扎特音乐厅听了一场阿拉伯音乐。去了三家艺术博物馆。非常喜欢澳地利画家的作品,色彩形态别具一格。
马路广告柱上几乎都是艺术广告
维也纳国家歌剧院
没见过其它国家的艺术博物馆用这样的画作其馆的标志。难道奥地利人觉得儿童也应该对此司空见惯?
著名的油画“生与死”
Belvedere 既是花园又是艺术博物馆。太美了。下次还要再去.左边是著名的油画“吻”
这是一个贵族之城。虽然,去维也纳之前在匈牙利看到不少有钱人,进出豪华地带夜总会。可看到的大都是象国内那些爆发户和电影明星,再富也没有贵族气质。可是在维也纳,你可见到那些极富贵族气质的人,打扮并不一定带金饰银,但被对方雍容大方谈吐举止所折服吸引。
就连这个导游谈吐举止都是十足的贵族
有一天,坐在地铁上。一对高中女孩坐在我身边。两人热情交谈着。尽管她俩所说的德语,我一句也听不懂。可她们动人的谈吐穿戴容貌,我很难描述,有一种不凡的魅力,让你一眼看出她们教养良好。就连我不喜欢的德语,她们说起来要比我在德国听到的温柔得多。当她俩彼此说再见时,我真希望她们再坐一会。
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透露出典雅的贵族气质?我发现,奥地利人非常重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。我每到一个艺术博物馆,都看到老师们带着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欣赏艺术,给孩子们讲解。有时候,一个房间里除了我,都是孩子们。我想,具有艺术修养的人,不一定有贵族气质,但具有贵族气质的人想必一定有艺术修养,懂得一点艺术,而且一定要从小培养。
维也纳早就1965年就是国际花园城市博览会的主办城市。从高处观赏,整个维也纳就是一座大公园。我在那里,已是深秋初冬。可绿草大树,使得我走在维也纳大街上,非常陶醉。我去了维也纳技术大学,其校园最令人醒目的是绿色环境的展览,从校门到教学楼,到处都是绿色环境的广告,电脑首页也都是绿色环境的内容。整个维也纳就是一座大公园。
为此,我特意到郊外去看维也纳森林,在古堡和森林间畅想
如果你有孩子,带他/她们去看维也纳彩色房子,体验童话世界
去维也纳之前,我在布达佩斯玩了几天,住在Dunabe River旁,每天路过好几回,在那里散步看落日黄昏,知道这是欧洲一条著名的河,却不知她中文名字是多瑙河。一到维也纳,又见到它。等我看到了斯特劳斯大街,才突然醒悟这就是我少年时代梦中的蓝色多瑙河!
另外说下奥地利-陵墓,穷富的最后区别
西方人和东方人对待死者的最大区别之一是,很多西方人把亲人陵墓就建在家附近甚至家门口,成为日常生活风景里的一部分;东方人则很忌讳住在陵墓附近,把去世的亲人的陵墓建在偏远的山水里或远郊。
在美国旅游或看房子,经常碰到住宅区里或房子旁就有陵园。我喜欢美国有些陵园,宛若公园,很美,我在里面没有任何不安的感觉,反而让我轻松安宁。我在自己的长篇小说【背道而驰】里还专门描写过一个陵园。
这两年和妻子去看过不少房子,碰到好几次 ------ 房子就在陵园旁。遇到这种情况,再好的房子,妻子不考虑。中国人觉得这不吉利,或害怕。
这次去维也纳郊外,我在一个镇上散步,看到一个陵园,便进去走走。这个陵园就在镇上的downtown,给本来就不热闹的郊外增添了几分肃穆。这时,有个妇人在用清洁剂抹擦墓碑。她是被雇来给所有陵墓清洁的。这个陵园很大,恐怕有上千陵墓吧。我想,当她把所有墓碑都抹擦一遍后,又要从头开始第二遍了吧。
我想跟她聊聊,可惜她不会说英文。我只好自己观赏。看着看着,我发现一个区别:这些死者的住宅和我们活者的住宅一样也有富穷之分。陵墓的规格大小、材料质地以及设计都有这种区别。规格大,设计很讲究,用大理石砌成的,显然很贵,是穷人所承担不起的。而那些用非大理石不亮眼的石头砌成的,设计很一般,陵墓规格相对小,属于一般百姓;这里面,或许有个别例外,即死去了也想低调。
这个陵园因为在downtown的缘故,陵墓很拥挤,彼此紧挨着。所以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区别。
上面这个陵墓设计得很一般,整个主体部分低,人们甚至可以跨越过去。草木荒凉。
而下面这三个陵墓材料质地设计好,左边这个还有两盏灯,铁栅围起来小小园子草木茂盛,别人也不可能跨越过去。
我走出陵园,想对马路上的人们说:别太计较穷富,大家都得死,最后的区别无非就是陵墓的好坏。